為「便便所苦」的大人們,別讓解不出便、拉不停狀況同樣發生在您的寶寶身上,從出生起就開始觀察孩子的便便吧!這樣做不僅能揪出嚴重的嬰兒肝膽疾病、了解便秘與腹瀉的處理原則,2歲前更是奠定飲食與排便習慣養成的好時機,孩子的便便順暢,自然就能長得又高又壯。
寶寶便便大不同
人體的消化道在胚胎時期開始發育後,隨著消化道機能的成熟、營養吸收度、食物攝取種類、年齡、疾病,寶寶的排便穩定度會有微妙的改變,從孩子出生到能食用副食品之後,寶寶的便便型態也大不同!
出生~第一次進食
一般而言,寶寶在出生二十四小時之內就會開始解胎便,台中慈濟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科馬益群醫師指出,胎便是寶寶在媽媽子宮內,吞入羊水中物質,經腸胃道後排出,混合著胎脂、胎毛和膽汁色素等,顏色接近純黑色或墨綠色的黏便。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陳世彥醫師進一步表示,新生兒排出胎便並開始餵奶後,不管餵配方奶或母奶,一直到消化道能完全分解吸收脂肪、乳糖和蛋白質等營養之前,寶寶大便會呈黃略帶綠色,這都屬於正常的排便色澤。
滿月~2、3個月大
這個時期寶寶便便的形狀多呈半固體、固體,一天可能多到5、6次,陳世彥醫師提醒家長,這樣的便便次數並不一定代表寶寶在拉肚子,而是因為他的腸道反射功能還未完全發育成熟,無法一次排空的結果。而純餵母奶的寶寶在此時大便會呈黃色且特別稀糊,但一直到寶寶3、4個月大,開始嘗試餵副食品之後,便便才會轉換為棕色或棕黃色,和一般餵配方奶寶寶的便便沒有差別,而這時有些配方奶粉特別添加的高蛋白或高鐵成分,也可能會讓便便呈綠色甚至是灰綠色。
3~4個月大
寶寶排便的次數會開始減少,次數從3天1次~1天3次不等,陳世彥醫師解釋這是由於1.寶寶的腸道漸已成熟。2.若開始嘗試接觸副食品,食物種類增多。3.腸道生態環境改變,這些都會影響他的排便次數,研究指出若在出生後,持續餵食母乳將比餵食配方奶能夠幫助寶寶腸道環境易於增生益生菌,而腸道益生菌的增生,可產生許多短鏈脂肪酸,提供腸道細胞能量來源,因而促進消化吸收及腸道免疫系統更臻成熟。
4~6個月大
馬益群醫師表示,這個階段因為寶寶舌頭和嘴部肌肉的控制漸漸成熟,可開始練習吃副食品。建議副食品添加先從米、麥粉開始。如家中有過敏史,怕小寶寶對食物過敏,副食品的添加建議從6個月大時開始,可選擇先從米粉開始,因其為單一穀類,較不易引起過敏。並建議可將米粉加入母奶或涼開水攪成糊狀,可訓練寶寶咀嚼。添加新食物由少量開始,一次試吃一種,濃度由稀漸濃。此時大便有一點小變化,例如稍微稀便沒有關係,不必要為此放棄嘗試副食品。疑似過敏體質的寶寶建議新食物的添加最好一個星期試吃一種,若有長紅疹、明顯腹瀉等症狀,則須暫停此種食物。
6個月大以後
陳世彥醫師解釋,6~9個月大的寶寶的消化系統已經慢慢成熟到能提供足夠及功能成熟的胰蛋白?及脂肪?等酵素來分解大分子的蛋白質、脂肪,特別在8、9個月後可以適當的給予寶寶肉湯及肉泥或者烹調用油。寶寶在6個月大之後排便應大都是成形固體狀、條狀的軟便,這階段腸道消化及吸收更為成熟,大腸對水份吸收也漸趨穩定,由於新的副食品,像是食物中的蛋白質會讓便便成固體狀,頻率由1天3次~2、3天1次不等,加上吃得多,便便的量也會變多,而顏色也會因為吃進去的食物種類而有變化,從棕色到咖啡色不等。提醒家長注意,若是寶寶1歲之後仍多解水稀便,又非疾病引起的腹瀉,則要評估孩子的腸胃消化吸收狀況,避免孩子長久下來造成體重過輕、營養不良的情形,「嬰幼兒在2、3歲之後便便的狀態就會漸漸與成人相似」,馬益群醫師強調,在2~3歲前建立孩子的如廁習慣與健康飲食將是孩子維持健康便便的關鍵。
Attention!便便發出的危險訊號
當寶寶的消化道功能成熟之時,家長就可以從便便的性狀來注意寶寶是否有特殊的腸胃道症狀,陳世彥醫師表示,便便的性狀可分為:硬便、軟便、稠便、黏便、糊便、稀便、水便這七大類;不正常的便便顏色包括:1.極淡黃色、白色、灰白色便。2.紅便、黑便。3.綠黏便等危險便便顏色,都反應出寶寶腸胃道的健康狀態,不健康的便便爸媽可以這樣分辨:
持續黏便、糊便
原則上,6個月大以上的寶寶應該解軟便,而以母奶為主食的寶寶解便通常會較黏稠一些,但若是寶寶持續解出黏便與糊便就要特別注意觀察,是否合併有哭鬧不安、吃不下、吐奶等症狀,這也極可能是腹瀉的情況,需要帶寶寶到小兒科門診進一步了解腹瀉原因。
硬便與稀便、水便
發生便秘的寶寶會排便頻率少(1星期不到2次)、解硬便,特別是已經成顆粒狀的硬便容易造成解便時的不舒服,但並不只有解硬便才是便秘,如果排不出去的便便持續堆積在腸道出不來,寶寶也可能每次上大號都只能解一點點的水稀便,或者有前段硬便、後段稀便的狀況發生,需要留心辨別。此外,若寶寶一直解水便、稀便,且一天解便次數超過5、6次,則是寶寶腹瀉的典型症狀。馬益群醫師指出寶寶長期便秘或腹瀉的原因亦可能與牛奶過敏有關。
若寶寶解出下列4種顏色的便便,家長也得留心:
大便卡色號(1~3號):極淡黃色、白色、灰白色便
馬益群醫師特別強調,寶寶出生後若有膚色黃、眼白黃的黃疸現象,且持續3到4週仍未消退,家長們就得留心比對兒童健康手冊上第4頁大便卡的色號,如果寶寶大便的顏色呈現淡黃或灰白色,即1~3色號,即有可能是「膽道閉鎖」、「肝臟發炎」等造成膽汁滯留肝臟的疾病,膽汁無法順利排到十二指腸裡,與糞便混合而造成寶寶糞便呈現近白色。爸爸媽媽一旦發現寶寶上述情況,必須趕緊帶寶寶至兒科門診診治,如果錯過出生後2個月的黃金手術治療期,會造成寶寶肝硬化、死亡(多在2歲前)的嚴重後果。
紅便、黑便
如果寶寶解出紅便,極有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的腸炎或肛裂的情形,或者解出瀝青狀的黑便(胎便除外),則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好發於嬰幼兒的特殊急性腹症—腸套疊,則於後期會出現草莓色果醬樣便便,都需要馬上至兒科就醫。
綠黏便
寶寶的便便若呈綠色黏稠狀又合併發燒、拉肚子、腹痛等症狀的話,陳世彥醫師指出極有可能是細菌性腸炎,如沙門氏菌感染的情形,也需家長留心觀察就醫。
異常的便便顏色可能發出危險訊號,但是陳世彥醫師提醒家長,光是觀察便便顏色並不純粹是消化道的問題,寶寶食用食物的顏色也可能對應到便便的顏色,例如給寶寶吃火龍果、蕃茄,便便顏色自然會呈紅色狀,家長也要配合寶寶飲食習慣來觀察才更準確喔。
/ 實踐大學食品營養系兼任教授 黃乃芸博士
/ 林口長庚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陳建彰
一般便秘是指大便變硬不易解出,ㄣㄣ時間拖得很長,或是排便後仍然覺得肚子脹,沒有辦法排得很乾淨,所以即使天天排便,只要是排便困難都算是便秘,反而是二、三天解一次,但排便順暢,不算是便秘。因此小朋友1-2天沒有ㄣㄣ,爸爸媽媽也不必過度緊張,除非超過四天沒有排便,才需要注意是否有便秘的問題。
網上診斷室:
導致幼兒便秘的原因,可大致分為下列幾種:
1.器質性問題:
先天性巨結腸等潛在問題,嬰兒出生的頭一天是否有順利解出胎便,如果解出胎便的時間過度延遲,或伴隨厲害的腹脹,則要懷疑有可能是巨結腸症。
2.飲食不當:
寶寶吃的食物偏重高蛋白,而缺乏碳水化合物,水分攝取不夠,低殘渣的食物或飲食量太少,都可能造成便秘。
3.功能性問題:
爸爸媽媽如果容易便秘,寶寶也會有遺傳便秘的傾向。
4.心理因素:
有些家長對小朋友的排便習慣,太過強調,造成孩子的反抗心理,或是幼兒本身對廁所或上廁所這件事排斥,都有可能造成孩子便秘。
5.訓練不良:
有的孩子因為貪玩,沒有在有便意的時候解大便,就會使得大便變硬,造成肛裂的情形,這時寶寶會因為怕痛而忍住大便,使得大便更乾硬,如此惡性循環,便秘的情形更加重。
6.感染疾病或發燒:
較常見的有神經肌肉疾病、甲狀腺機能減退、幽門狹窄、先天性巨腸症、脫水、腹肌異常、腦性麻痺等,都可能造成便秘。
爸媽處理要點:
1.六個月以下的嬰兒,如果有時間延長的情況,必須確保他們飲用足夠的水分,因為他們身體中約75%以上為水分,較成人多,水分不足會影響小寶寶正常排便,如果不能確定幼兒的喝水量,可以準備一個寶寶專用水壺,紀錄一天的飲水量。有些小孩不肯喝白開水,雖然可以用果汁代替,但不宜使用原汁,最好稀釋一倍以上,並含渣,以提高水分與纖維含量。
2.嬰兒有輕微的便秘現象,可以在飲食中增加糖量,譬如將麥芽糖加於少量煮沸牛奶中,一歲以下嬰兒,可以給予蔬菜汁和水果汁,一歲以上的寶寶,可以讓他吃香蕉、木瓜、蕃茄、奇異果、火龍果、柚子等,此外果凍、布丁、優格也都有助於緩解便秘。
3.如果寶寶便秘不是疾病所引起,盡量讓寶寶少吃容易產生硬便之食物,如芭樂或蘋果,建議父母用黑棗汁或黑棗,來幫助嬰兒解決便秘。
4.食用配方奶粉的嬰兒,如果5-7天以上才解一次大便,且解出的是硬便,可以考慮其他蛋白質含量較低的奶粉,因為食物的各種成分中,糖類吃多了,糞便會比較軟,而如果多吃蛋白質或脂肪,則糞便會較硬。
5.家中最好準備一些高纖維的食物,如全榖類的麥片、蔬菜(高麗菜、波菜、小白菜等),水果(蘋果、橘子、香蕉、草莓等),豆類(紅豆、花豆、綠豆等),這些食物纖維會使糞便中的水分增多,促進腸道蠕動。
6.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攝取(肉類、奶油、油炸物、冰品),因為這些食物,在胃部排空的速度較慢,無法促進腸道蠕動,較容易產生便秘,應避免攝取。另外,巧克力、蛋、起司,也要暫時管制,這些食物都容易使便秘惡化。
7.如果寶寶排斥吃蔬菜,可以將白蘿蔔、紅蘿蔔、小魚剁細,煮成什錦粥,這些材料都有軟便的作用。
以下文章引自媽咪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