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老、病、死乃人生四大歷程。「生」是一項非常受重視的事情,代表著民族是否能夠綿延長久。

在生的歷程裡,做生日也是一項重要的事。從前的小孩子是不「做生日」的,

俗話說:「大人生日食肉,囡仔生日食扑」(大人生日吃肉,小孩生日挨打)。

但隨著出生率逐年降低,現代人對小孩的愛護、時代的演變,現代小孩做生日比父母過生日更形熱鬧重要。

再加上商業上的推波助瀾,做生日也更趨於商業化,反而傳統上的做生日習俗則日漸消失。

希望透過本文探討臺灣「做生日」的情形,讓大家對臺灣的「做生日」有一概念性的瞭解,

讓我們的文化傳之久遠。


(一)原住民的生日習俗


臺灣原住民除西拉雅族有使用過新港文字以外,其餘皆無文字,且較缺乏數理觀念,數學非常不完整。

住在山裡的原住民幾乎不去計算日、月甚或年。他們沒有日曆,需要計算日子的時候,

就用結繩記事。因此通常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生日,當然就無法過生日了。


不過,布農族人從出生到死亡都伴隨著一套完備的生命禮儀。

如小孩出生一年舉行嬰兒禮掛項鍊儀式、童子慶典、缺齒拔牙的成年禮等。

儀式  

 

(二)客家人的生日習俗


客家人一向以勤儉聞名,因此對於做生日一事,除了是新生兒有慶生之意,

以及較有資財者才比較有做壽的習俗,其餘大部份人皆低調行事。


客家人對於週歲或河洛話所講的「度晬」,客家人稱為「做對歲」。

 

度晬  


此一週歲生日是在六十歲生日前最為重要的一個生日。「做對歲」時,外婆要送來「頭尾禮」,

亦即餽贈嬰兒鞋帽、衣服、金戒指、金鍊等、紅圓和紅龜粄。

頭尾禮  

若是生男孩,為人父母者要宴請親朋好友,且準備兩顆紅蛋,用紅紙袋包好分送親友。

有些比較講究的家庭,則會準備「抓周」事宜。

若是男性,則會在米篩中擺些書籍、筆墨、糕餅、酒壺、賭具、胭脂粉、錢幣、寶盒…等東西;

男抓週  

若是女性,則會擺些剪刀、尺、針線、珠寶玩器等,各有所意義。

周抓  

讓嬰兒來拿,以揣測這小孩的未來傾向,叫做試兒,又名「晬盤會」。


由於以前的社會醫藥不發達,新生兒抵抗力不足,夭折率非常高,許多人甚至都沒有把握把新生兒養活,

當然不肯舉行任何的慶祝活動,直到孩子滿週歲,抵抗力較強,存活率提高,

父母才比較寛心的慶祝此小生命的降臨,因此做對歲,更含有濃厚「慶生」的意義。

滿2 歲後則開始過虛歲的生日,如滿2 歲則稱做3 歲生日,3 歲則稱4 歲生日。

如此一直到50 歲或60 歲,都只能叫做「小生日」,完全不舉行任何慶祝儀式,

一向都只是由家人煮了幾個蛋和麵線,較有錢的人家就加個豬腳,在晚飯時吃一吃而已。


雖然50 歲前不做生日,如果是男生卻可以享有兩次過生日的優待。

一次是結婚後的第一個生日,稱做「新生日」,一個是31 歲的生日,稱為「做三十一」。

但此兩個生日都僅限岳父母為女婿過,並要致贈新衣或西裝布料及項鍊、戒指等金飾作為禮物,

表示感謝女婿照顧女兒之意,而女婿則要盛宴款待岳家及其親友。


直到50 歲以後,才有資格由親友為其大肆慶賀生日,稱做「大生日」,此後每十年再做一次大生日,

即古人所講的「五十杖家,六十杖鄉,七十杖國,八十杖朝」。

但大多數人都從60 歲以後才開始做生日。

60 歲稱為「下壽」,表示勉強可稱長壽;

70 歲稱為「中壽」;


80 歲則為「上壽」,稱為「八十齊」;

90 歲為「耆壽」;百歲為「期頤」。

由於各家承襲的傳統不同,有些人逢十做壽,也有些人只做十一,

也就是五十一、六十一、七十一…,另外也有人因夫婦健在與否決定做壽之期。

如果夫婦均在,則逢十一,喪偶則逢十祝壽。但卻絕對忌諱九。

因為在民間數學觀念,大小在於九和零之間,九是極大極陽的數,超過九就一切歸零,回歸最小從頭開始。

因此逢九不敢過生日,不敢結婚,其他諸事也都要避開九,以免招惹禍端。

另外還有冥壽,凡在61 歲以前逝世的人,其子孫必須為他做冥壽。

準備一些亡者在陰間生活所需的日用品(包括衣物、房子、車子、冥幣等),

延聘道士或法師為亡者誦經祭祀祈福。

做壽時,第一道菜必準備壽麵,廚師還要到席前加麵,叫做「添壽」。

參加筵席者都必須吃一碗以示祝福之意。

吃麵的時候,千萬不能用筷子將麵剪斷,麵線是代表長壽,愈長愈長壽,如果將之剪斷,

也就表示將壽剪斷,自然成了做壽的禁忌。


臺灣有句俗話「囝仔生日要打,大人生日吃肉」,反映出臺灣社會裡,只有年長者才有「做生日」的資格。

經由以上的探討我們更加得知,一般人是不容易做生日的。

一個人要能做壽,首要條件就是子孫繁衍興盛,

其次是無經濟負擔的長者或是富有人家或是子孫有出息,藉做壽展現其教子有方。

也可說是對親友宣告打拚一輩子的人生,終於到了可以享受成果的階段。

(三)河洛人的生日習俗


河洛人在嬰兒誕生滿一週歲時,娘家會送頭尾,買金飾、衣服。


而父母則須祭拜神明和祖先,並以紅龜粿餽贈親友和鄰居,俗稱「度晬」。

較講究的家庭,在男孩滿週歲時會準備竹篩,裡面放置十餘種東西,

如書(主讀書人)、

書  

印(主當官)、

印  

筆墨(主書畫家)、

筆墨  

算盤或計算機(主從商)、

計算機  

錢幣(主富貴)、

錢幣  

雞腿(主食祿)、

雞腿  

豬肉(主食祿)、

豬肉  

尺(主從工)、

尺  

斧(主林業)、

斧  

蔥(主聰明)、

蔥  

芹菜(主勤勉)、

芹菜  

蒜(很會計算)、

蒜  

田土(主地主)、

田土  

稻草(主農業)、

稻草  

秤(主從商)等給孩子抓取,

秤  

以預測孩子將來的發展志向,稱為「抓周」。若是生女孩,則不舉辦此「選才」活動。

抓周完後,還要用包子幫孩子擦嘴,並說:「嘴臭去,香的來」再丟給狗吃。

意思是以後沒有口臭,滿嘴芬芳。另外再給孩吃米香糖(爆米花糖),希望他將來很吃香。

一般在臺灣的河洛人,自虛歲三歲起,可以每年過小型的生日,

直到十六歲成人或結婚後始為「大人」(成年人),此後才可過誕辰。

在此之前每年生日吃豬腳麵線,稱為「小生日」。

麵線  

五十歲以上才可稱壽,以後每隔十年過一次「大生日」。

 

六十歲稱「下壽」或「小壽」,


七十歲稱「中壽」,七十七歲稱「喜壽」,

 

八十歲稱「上壽」或「大壽」,八十八歲稱「米壽」,

 

九十歲稱「耆壽」,一百歲稱「期頤」。

 

但四十歲和五十歲一般不「做生日」,俗話說「上卌袂攝」,即四十歲是步入中年的關鍵年。

四、五十歲正當中年,也是決定成敗的年齡,若是失敗,要做什麼生日,

若是成功,忙於事業,何來時間做生日,必須直到六十歲,成敗已成定論,才「做大生日」。


在生日時,有麵線和蛋,分別代表不同的意義。

之所以吃蛋,是因為蛋含有「誕生」的意思,為的就是紀念出生的那一刻,

同時也包含了對生他養他的父母親的記念。

做壽吃的麵線,或許是因為早期人們對於「長壽」的印象是留著白鬍鬚的老人,而長的麵線看起來就像


是白鬍子,早期就以此概念來形容健康、長壽。麵線  


做壽時宴客有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不能收紅包。因為做壽的目的在於彰顯福氣與恩澤,希望將恩澤施與別人。

唯一能收的是子女送老人家的壽牌或壽戒等物。


河洛人在壽期將至時,由子孫或親友發動,事先佈置壽堂,做紅龜粿、壽桃餽贈前來祝賀親友。

而壽星的親友則要準備壽幛、壽聯、壽禮等作為祝賀。

出嫁的女兒則加送雞、酒、蛋等禮物,

父壽加送裘、鞋、帽,

母壽則送裘、金簪,俗稱為「拜壽」、「敬壽」。

五十歲又稱「暖壽」或「半百添歲」。

女兒逢父母六十歲小壽時,必須為父母準備「壽衣」,供他們百年之後使用,稱為「問壽」。

賀禮中以親家的賀禮特別豐富,以六色(六種)為準。

豬腳,取年老益壯;大麵,不切斷環繞而成,取長壽;雞鴨各一對,取添福添壽;壽幛一楨、壽燭一對。

一般男女結婚後,婆家為媳婦或岳家為女婿過生日,稱為「探壽」。

女婿虛歲三十歲的生日,岳家準備祝賀之禮,稱為「綿壽」。

後每十年為女婿過一次生日,稱為「脫殼」。

然而一般的壽誕還是有所忌諱的,如男怕三、六、九,女怕二、五、八。

四十九歲是人生大厄年,最為忌諱,故其壽辰多提前一年,

以五十歲稱之。且須盛大舉行,並連續三年,否則不可輕易舉辦壽誕。

到了現代,由於受到商業文化的推波助瀾,

不論是原住民、客家人、河洛人都慢慢的忘記傳統做生日的習俗,不再有所禁忌,

甚至同學朋友之間常以慶生為名舉辦各類活動以增進友誼。

各公司行號、機關團體也藉著生日的機會,群聚一堂,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

希望藉由本文對臺灣的生日習俗之介紹,可讓我們對臺灣文化多一層認識,也學到一些生日特有的詞彙,

更讓我們學習到我們更應該要知福惜福,友愛兄弟、孝順父母。

arrow
arrow

    馥 婚錫琯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